案例中心

为何说福建舰的问世,刺痛了英法印三国?其中印度的“受伤最深”

2025-10-03 1

2022年6月17日,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下水命名。这一天,不仅是中国海军迈向深蓝的重要里程碑。福建舰的亮相,像一记重拳砸在英国、法国和印度这些传统海军国家的心理防线上,尤其是印度,感受到的冲击最为深重。

福建舰技术突破

福建舰是我国第三艘航母,也是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航母,满载排水量超过8万吨,飞行甲板长约316米,宽约76米,能搭载歼-15T、歼-35、KJ-600预警机和直-20直升机等约58架舰载机。相比之前的辽宁舰和山东舰,福建舰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平直甲板和电磁弹射系统。平直甲板让舰载机的起降效率翻倍,电磁弹射更是能让重型战机满载起飞,作战能力直接拉满。

从2018年开始动工,到2022年下水,只用了四年时间,2024年5月1日,福建舰开启首次海试,测试动力和电力系统,8天后顺利返港。随后5月23日至6月11日,以及7月3日至7月28日,又进行了第二、第三次海试,逐步验证了它的作战能力。

为何说福建舰的问世,刺痛了英法印三国?其中印度的“受伤最深”

福建舰用的是常规动力,可能是8台加压锅炉搭配4台蒸汽轮机,最大航速能到31节。舰上装了346A型C/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和X波段相控阵雷达,探测和指挥能力比之前两艘航母强了不少。相比之下,辽宁舰是苏联“瓦良格”号改装来的,山东舰是基于辽宁舰改进,而福建舰完全是“中国造”,从设计到建造都体现了自主创新。

英法印地位受挫

福建舰一亮相,直接把英国、法国和印度的航母实力拉出来对比,结果就是这三个国家有点“下不来台”。它不仅在技术上碾压,还让三国在海军地位和战略布局上感到了压力,尤其是印度,受到的冲击最大。

英国曾是海上霸主,海军实力一度让全球侧目。现在它有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——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和“威尔士亲王”号,每艘排水量6.5万吨,能载40架F-35B战斗机和直升机。但这俩航母用的是滑跃起飞,技术上比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落后一大截,规模上也差了近2万吨。2021年,“威尔士亲王”号刚出港就因螺旋桨轴故障返航,修了好几个月。

法国有“戴高乐”号航母,4.2万吨,用核动力和蒸汽弹射,能载40架阵风战斗机和直升机。作为欧洲唯一的核动力航母,它曾是法国的骄傲。但跟福建舰比,它规模小、效率低,还老出问题。2018年,“戴高乐”号因动力系统故障中途返港,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能连续起飞重型战机,作战能力甩“戴高乐”号几条街。

印度有两艘航母,“维克兰特”号和“维克拉玛蒂亚”号,都是4万吨级。“维克兰特”号是印度国产的,2022年9月2日服役,但造了13年,期间一堆问题,海试时舰体还晃得不行,得回厂调整。“维克拉玛蒂亚”号是从俄罗斯买的二手货,维护费高。这两艘航母都用滑跃起飞,跟福建舰的技术差距大。

印度一直想把印度洋当自己的“内海”。1972年它提出“同心圆战略”,想一步步控制印度洋全域。2015年,莫迪政府又搞了个《确保安全海洋》战略,靠海军扩张巩固地位。但印度海军的实力跟不上野心,中国海军未来可能以福建舰为核心,组航母战斗群常态化巡航印度洋,这对印度的控制力是实打实的削弱。

全球格局深远影响

福建舰不光是对英法印的一次“刺痛”,它还改变了全球海军格局的走向。中国海军的崛起,让这些国家不得不调整战略,尤其是印度,面临的挑战最严峻。

从技术上看,福建舰证明了中国能造大型航母。未来,中国可能会继续推进航母计划,甚至搞核动力航母。如果真到那一步,中国海军的远洋能力会再上一个台阶,跟美国的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。美国媒体就说,中国的航母建造速度快得超乎想象,这让美国都感到压力。

对英法来说,福建舰的影响更多是心理和技术上的。英国和法国虽然是北约成员,有美国撑腰,但中国海军的进步让它们的全球地位相对下降。不过,它们的主要战略区域在欧洲和北美,福建舰的直接威胁不算大。

而对于印度来说,印度洋是它的核心利益区,福建舰的服役让印度的战略空间被挤压。2023年,印度国防部长辛格说要启动第三艘航母项目,但技术瓶颈和钱袋子的问题摆在那里,短时间内很难有突破。反过来,中国海军可能靠福建舰在印度洋搞更多动作,比如护航、演习,甚至展示力量。

福建舰的意义超出了单纯的军事层面。它标志着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洋,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安全提供了保障,也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底气。这不光是硬件的提升,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。